(相关资料图)
央广网上海7月8日消息(记者韩晓余)7月8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技与人文——共筑无障碍智能社会”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与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实践者一道,展开深度探讨,为眼下的“科技热”提供了来自多元视角的“冷思考”。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张明新在论坛开场致辞中表示,智能时代,科技与人文共筑无障碍社会有三层涵义,一是智能科技促进人类信息流动无障碍,二是科技可助力社会生活无障碍,而在更高的全球视野下,智能科技能否助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进一步畅达沟通、凝聚价值共识,这应是“无障碍社会”更高一层的追问。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徐方指出,“无障碍智能社会”是指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福利。上海正在通过建设各类无障碍设施、优化少数群体保障体系、丰富少数群体文化生活等智能科技与人文服务“多管齐下”的方式,着力建设无障碍智能社会。下一步,上海将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在无障碍智能社会中应用的创新生态,努力促使人工智能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拓展科技在构筑无障碍社会中的深度应用空间,不断畅通科技与社会的场景对接渠道,论坛发起成立了“全球数字无障碍智能发展联盟”,科大讯飞、傲鲨智能、博斯腾科技、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等智能科技企业,与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数字伙伴促进中心、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等政府、组织、研究机构等作为首批十家发起单位共同参与。联盟倡议,将把“深度应用”作为联盟发展的“新动能”,把“交流合作”作为联盟发展的“新要义”,把“协同链接”作为联盟发展的“新愿景”,共解人类“健康平等安全”的世界命题,共谱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
在主旨演讲环节,前英特尔(技术制造代工集团)首席技术官多米尼克·J·施密特博士以《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产生的积极影响》为题,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人工智能如能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养老等相关领域,可大大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基干理工学部教授、次世代机器人研究机构AI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尾形哲也分享了日本AI机器人对智能社会发展的机遇,阐述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进步对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超级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主任马修军博士发表了题为《跨越AIGC大模型的鸿沟:视觉语言大模型推动泛在的具身智能》的主旨演讲,从前沿科技视角,洞观AIGC的下一热点——具身智能的发展,以及大模型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法国再生医学与功能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特殊专家、国家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获得者杨光华院士,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于再生医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社区导则——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数字社区实践体系》发布(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城市管理最小的单元,上海的社区近年来借力智能科技打造“人本惠民、共治共享”的数字新社区,为构筑“无障碍社会”探索了新路径。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长宁区科委和北新泾街道共同发布了《数字社区导则——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数字社区实践体系》相关成果。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发展研究中心评估咨询部副部长辛竹对《导则》进行了解读,将北新泾街道聚焦康养、物业、文体、政务、金融、出行、商业等百姓生活“新开门七件事”,以AI技术高质量发展助力AI社区高品质生活,建设高端、优化、汇聚、高效的“慧居家园北新泾”的经验、内容与实践场景作了进一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