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团队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将此推导为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新证据。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来自“祝融号”火星车的新数据。
“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横向风成脊表面的多边形裂隙
火星的水活动特征一直是火星探测与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自诺亚纪(约37亿年以前)以来,火星的地表水活动逐步减弱。进入亚马逊纪(约30亿年前至今),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液态水难以在火星表面稳定存在,水以冰的形式贮存于火星两极及中高纬度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在其着陆及巡视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的横向风成脊。横向风成脊是火星表面较为年轻(可能小于100万年)的风成地貌,是研究火星大气运动及气候特征的重要载体。
研究团队利用“祝融号”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对火星车巡视路线上的横向风成脊表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同时,对原位光谱数据的解译表明,这些裂隙分布区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盐矿物,这意味着水在这些多边形裂隙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祝融号”着陆区横向风成脊的演化模式及表面多边形裂隙可能的形成机制
结合着陆区的地质背景,团队研究认为这些多边形裂隙可能存在两种成因。一种是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被输送至横向风成脊表面,在水分蒸发过程中表面收缩形成多边形。第二种是地表与大气中的水汽交换,导致横向风成脊表面形成硬化的砂质壳层,壳层破裂形成多边形裂隙。其中,第二种成因机制可能性较大,
此前,有研究认为火星冲沟和复现性斜坡纹可能指示了火星近期的液态水活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小型多边形裂隙的发现为了解火星表面水活动,评估当前火星的宜居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第一作者为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王江,通讯作者为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赵健楠。该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天预研项目等联合支持。
(来源:湖北日报)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